点击上方“中信建投财富管理”,掌握最新财富信息~
★
2007年2月26日,上证指数报收3040.60点,首次收盘价站上了3000点。
而目前,十多年过去了,上证指数依然徘徊在3000点附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证指数表面上似乎在“原地踏步”?那些曾经在3000点买基金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
图表1:大盘首次站上3000点
资料来源:搜狐网
什么原因导致大盘
“原地踏步”
1、估值原因
2007年大盘市盈率大概是44.38倍,市净率大概是3.95倍。
2022年大盘市盈率大概是11.90倍,市净率大概是1.27倍。
2007年至今,上证指数市盈率从44.38到现在的11.90,大约下降了73%;市净率从3.95到现在的1.27,大约下降了68%。我们都知道股价=PE*EPS(或股价=PB*每股净资产),由此推断,上证指数对应的净利润上涨约275%,净资产上涨了210%,折合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06%、7.74%。
2、没有加分红
上证指数在计算的时候,收益处理方式采用的是价格指数,也就是说指数点位并没有包含股票以往的分红。
上交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曾在2020年发布了上证指数全收益指数(代码000001CNY01),收益处理方式采用的是全收益指数,将样本股的分红也计入到指数收益中。
为了更长时间的考察,我们以沪深300和沪深300全收益指数进行对比,自基期2004.12.31至2022.4.29,沪深300涨幅300.03%,而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涨幅达到了433.02%,全收益指数回报是高于价格指数的。
图表2:沪深300与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对比
资料来源:Wind,时间区间2004.12.31-2022.4.29;历史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也就是说,我们日常所说的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其实并未完全反映我们真实的投资状况,因为这些指数的计算中未包含股票分红,而分红也是投资者实实在在得到的收益,所以全收益指数往往更加客观。
3、新股计入时间
在2020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上证指数会将新股从第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计算,而很多新股上市之后都出现连续涨停,之后则进入缓慢下跌的状态,因此“从第11个交易日起纳入新股”的规则,往往使上证指数在高位接盘了这些新股,对于指数长期表现十分不利。
有鉴于此,上交所在2020年对上证综指编制方案进行了修订,规定新股上市后满三个月或满一年后计入指数。因此,修订后的上证指数应该会更加客观反映沪市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图表3:上证指数样本调整方案
资料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
那些曾在3000点买基金的人
现在都怎么样了?
大盘中枢不断抬升
在2007和2022年的这两个时间点,上证指数虽然表面都在3000点徘徊,但在这样的表象背后,股票所代表的上市公司都在实实在在的赚钱,而且无论从盈利数量还是盈利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看到指数的价格中枢也是处于不断抬升的过程中。而且经过上文分析,目前的3000点对应的估值更低了,投资价值也就更大了。
图表4:上证指数价格中枢不断抬升
资料来源:Wind,中信建投证券金融产品及创新业务部(历史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其它主要指数都在涨
15年间,除了大盘表面在原地踏步,其他主要指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深证成指上涨28.57%,沪深300上涨50.04%,以普通股票型基金为样本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涨幅更是达到了305.42%。
图表5:主要指数区间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历史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曾在3000点买入基金持有至今回报如何?
2007至今的约15年间,上证指数曾多次在3000点上下反复,我们选取几次有代表性的3000点附近的时间点,假如当时买入基金指数并持有至今会是怎样的结果?
图表6: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至今收益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证券金融产品及创新业务部,截至2022.4.29(历史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从中长期时间维度来看,在大盘3000点附近买入基金并持有至今,大概率能取得还不错的回报,至今年化收益率普遍分布在8%-17%左右。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在3000点附近选择买入基金并持有至今的人,大概率到现在的累计收益都还不错。
就像我们上文分析过的,表面看都是3000点,而背后企业的盈利水平在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前进的,而在这其中基金指数长期相对股票指数还具有一定的超额收益,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基金公司系统而完善的投研体系支持和基金经理全面而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综合考虑,在3000点附近买基金并持有,长期看或许是个靠谱的选择。
困难是暂时的,明天会更好。
选好产品,到中信建投!让财富保值增值不再困难!
作者:徐海鹏,S1440622040017;
风险提示:本文不代表中信建投证券观点,仅属于基金投资策略讨论,不作为投资建议,本报告的调研内容为后续整理,不保证整理内容与调研原文完全一致,另外基金经理观点可能发生变更;文中信息均来源于本公司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但本公司及其撰写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文中所提具体基金、股票等证券仅用于举例,不构成投资者在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等方面的最终操作建议;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不作为同管理人/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其他产品未来收益水平的保证,任何人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中信建投证券以及作者无关,基金产品详情请阅读基金法律文件,并以之为准,基金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第三方不得以商业目的对本文所载内容进行复制、转载,如需复制、转载的,应申请授权并注明来源,且不得对文中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